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络资讯网 > 音乐

杨庆中:《易传》对八卦符号系统的哲学解读

网络资讯网2025-04-05 01:01:00【音乐】62人已围观

简介

作者简介: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曾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经学。著作

作者简介: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曾赴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经学。著作有《周易解读》《周易与人生》《周易经传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周易>》等。(原载于《哲学研究》2017 年第 3 期)摘要《易传》视八卦为伏羲氏仰观俯察即经验认识的成果,又用八卦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经验活动的认识成果八卦如何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所凭借或立足的理性基础而具有“通神明”、“类万物”的功能?本文从知识论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易传》是通过将八卦先验化,赋予八卦彰显宇宙万物之动态变易性的功能及统一时、空、人的功能,以及对整体宇宙论的预设等,使之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理论基础。关键词:八卦 ;《易传》;符号;哲学解读在《易传》的视域中,八卦之于《周易》具有广泛的意义。而在此广泛的意义中,八卦的符号系统之作为《周易》六十四卦展开宇宙理解活动的基础这一点,又是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层面。《易传》对此进行了富于哲理的论述。本文不揣浅陋,试就《易传》的这一论述从知识论的视角作一分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关于八卦的产生及功能,《易传》中有一个颇为经典的说法: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传下》。下引该书只注篇名)这是《易传》关于八卦的起源及其价值的一种哲学性的解释。“包羲”即伏羲。《易传》的意思是说,八卦的创作源于伏羲氏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人事,远援物形。而伏羲氏创作八卦的目的,乃是为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上引材料中,“神明”一词究竟指什么意思,向来的解释并不一致。在先秦文献里,“神明”这一概念多次出现,但含义往往随文本之所指的不同而略有变化。这一方面说明这一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概念其诠释的空间极其广阔。《易传》之中“神明”四见: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系辞传上》)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传下》)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同上)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说卦传》)这四条材料中的“神明”,彼此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如“以神明其德夫”的“神明”,偏向于“神妙地显现”的意思会多一些;“幽赞于神明”的“神明”,偏向于“神祗”的意思会多一些;“以通神明之德”的“神明”则偏向于描述变化之道之神妙的意思会多一些。当然,这并不是说“神明之德”的“神明”不包含有神祗的成分,考虑到“通神明之德”这句话的重点不是在讲“神明”,而是在讲“神明之德”,即“神明”所具有的德行,所以本文倾向于从变化之道的意义上来理解“神明”的概念。“神”,《系辞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传上》)又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同上)“阴阳不测”,指“变化之道”难以预料。因为难以预料,所以谓之“神”。“知”即认知。《易传》认为,明白了“变化之道”,也就知道了“神”的功用。对于“神”的这种“难以预料”的功用,《说卦传》还用“妙”字来形容:“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妙万物”是形容万物的变化非常奇妙。可见《易传》中“神”的概念,其主要的内涵是指万物的变化之妙。“明”,《老子》第52章中说:“见小曰明。”今人李零教授解释说:“见小曰明,是察于细微。”(李零,第166页)按《系辞传》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系辞传下》)“微”即细微。“动之微”,动之始。动之始虽然细微未显,但吉凶休咎的征兆已经存在于其中了。《系辞传》认为,能认知这种细微的“动”(变化)——“几”就是“神”。如说:“知几其神乎!”(同上)综上,“以通神明之德”中的“神明”应当说的是“阴阳不测”之“几”,也就是阴阳不测之妙要。“神明之德”,即阴阳不测之妙要的德性,实际上就是指阴阳之道。“通”,即通达、会通。(高亨,第419页)“通神明之德”就是通达、会通阴阳变化的德性,也就是通达、会通阴阳变化之妙要。这种对“神明”的通达与会通,暗示了两层含义,同时也需要透过这两个层面来实现:一个是知变(对应于“神”),一个是见小(对应于“明”)。而只有“知变”才能“见小”;只有“见小”才能深化对“变”的认识。由“知变”而“见小”,由“见小”而“知变”,是一个理解的循环。而透过这样的循环就可以达到对变化之妙要的会通。“类”,比类。“情”,情实。“万物之情”即万物的情实。“类万物之情”指模拟万物的真实情状而无遗漏。“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指用八卦贯通阴阳变化之妙要,模拟万物之情实。而圣人“作八卦”的目的正是要透过八卦来贯通阴阳变化之妙要,模拟万物之情实。换作今天的术语,就是要透过八卦来认识并把握宇宙万物及其变易的法则。由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易传》对于八卦的起源及其价值的哲学性解释,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八卦是古圣先贤认知世界(仰观俯察、近取远援)的成果;其二,八卦具有“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功能;其三,八卦是我们认识世界所凭借或立足的理性基础,即“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仰观俯察、近取远援是一种经验的活动,“通神明”、“类万物”是一种知性、乃至理性的活动。二者如何统一起来?即经验活动的认识成果——八卦,如何能够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所凭借或立足的理性基础而具有“通神明”、“类万物”的功能呢?这是一个十分棘手且非常容易把人引向独断的问题,因为如果仅仅把圣人作八卦视作纯粹的经验活动,认为“通”“类”的普遍性是来源于人的具体的经验认识的概括,则必然无法解释“通神明”之超越性,以及“类万物”之普遍性。因为经验活动无论怎样概括都带有不可根除的“迄今为止”的有限性(因而使“通神明”成为不可能)和囿于有限事物的个别性(因而使“类万物”成为不可能)。如果直接把八卦视为纯粹的逻辑演绎,认为认识活动只不过是“通”“类”原则的具体化推论,则又会使“通神明”和“类万物”沦为丧失具体事物经验认识内容的空洞形式。所以这两种思路都是不太可取也难于行得通的思路。我们不清楚《易传》的作者是否意识到了这两条路径的局限性,但非常明显的是,《易传》没有选择上述两条路径,而是另辟了一条非常耐人寻味的路径:八卦之先验化。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符号。这八个符号的本质是“象”。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系辞传下》),“八卦以象告”(同上)等。这个“象”,其核心的功能是象征,即象征进入人们的理解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如《系辞传》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传上》)“赜”,《周易正义》:“谓幽深难见也。”(李学勤主编,第274页)“幽深难见”,如何“见”?圣人的做法是用八卦“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即用八卦模拟物形物貌,象征事物的特征。这种意义上的“象”,《系辞传》又谓之“像”:“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传下》)“像”即比照、模拟。“像此”即比照、模拟其所象征者。圣人设立八卦的目的就是为了“观象”以“像此”,并在此基础上“明吉凶”,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传上》)可见,八卦之象的“象”就是像万物,但又不是简单地像万物,还要透过像万物“以见天下之赜”而“明吉凶”。然而,宇宙万物何其多也,八卦如何可能以“象”而“像”尽宇宙万物呢?照《易传》的理解,八卦的符号系统有两个层面亦即有两种功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首先是“顺性命之理”以归类。宇宙万物虽然繁多,但以类归之,不外乎八大类。或者换句话说,在可理解的范围之内,可以把宇宙万物归纳为八大类: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然后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他们。八大类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说卦传》)分类之后,就可以把宇宙万物之中具有“健”的属性或特征的事物归于乾类,具有“顺”的属性或特征的事物归于坤类,具有“动”的属性或特征的事物归于震类……这就是“顺性命之理”。(同上)其次是“分阴分阳”,也就是在八卦的分类之上再做进一步分类工作。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各大类之间差异很大,难于统一。但把他们符号化之后,即转化为八卦的象征符号之后,八类之中的共性就会非常鲜明地呈现出来,那就是:—、 – –,即阴阳两个爻画。如八卦符号均由—、– –即阴阳两个爻画构成,不同之处仅仅在于阴爻阳爻的成分或多或少而已。因此,八卦又可以分为两类:—、 – –,即阴爻阳爻。而一旦落实到阴阳的层面,便可以与“神明之德”发生联系了。如《系辞传》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传下》)“撰”,《周易本义》:“犹事也”(李学勤主编,第253页),意思是说阴阳相交合,刚柔爻画就有了形体(卦),就可以模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通达阴阳变化的妙要了。这叫“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系辞传上》)当然,《易传》还借助于《周易》筮法的大衍程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视角,来说明八卦何以能够“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问题,如《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传上》)在《易传》里,这段话虽然是抽象性地概述“大衍筮法”的,但也暗示了一个由太极到阴阳、由阴阳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再由八卦到万物的生生模式。这是以太极、阴阳为本源来推演八卦。总之,分阴分阳也好,以阴阳为本源也好,都逃不脱“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的基本思路。综上,八卦之具有“通神明”、“类万物”的功能,乃在于它的阴阳属性以及它的构成要素(—、– –)的阴阳属性。这样看来,由阴阳爻画构成的八卦,当其象征宇宙万物时,其所“象”不仅是要“像”宇宙万物之象,尤为重要的是还要“像”宇宙万物的类属性,如前引《说卦传》所说的乾健、坤顺、震动、巽入等等。而这个类属性的本质则是阴阳,各类(八卦)之间的不同仅仅是阴阳的量的多少的不同而已。(详见本文第三部分)所以,透过八卦而知,并不是单纯要归纳事物的“象”,或曰重点不是归纳事物的“象”,而是要透过“象”来归纳事物的“性”,或曰在事物的“象”中归纳事物的“性”,或曰在事物的“象”的归纳中已经包含了对事物的“性”的归纳,并透过这个“性”的归纳而彰显并把握宇宙万物的“统一性”。所以,八卦之象的“象”,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现”事物之象,又“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即现象即本质的。八卦的先验转化就是透过这一点而实现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圣人透过仰观俯察、近取远援而创始八卦,并非是在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具体知识,而是在获得认识或把握具体事物的中介——“象”,然后再透过“象”之“像”来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明吉凶”。(《系辞传上》)其逻辑结构是:主体→八卦←事物在这里,人们认识的对象是“象”,而不是物。或者换句话说,在《易传》中,人们的认识是透过经验直观——像——和卦象的联通而完成的。就此而言,八卦也可以看作是主体认知世界的一种先验形式。这一先验形式虽然是从经验(仰观俯察、近取远援)中获得的,但在其透过阴阳符号完成结构的形式化——八卦——之后,又超越了经验而成为“类聚”、“群分”即经验的基础。或者换一种方式说,虽然圣人仰观俯察、近取远援是一种经验的活动,但八卦并不纯粹是基于经验的归纳,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与人的纯粹理性相合的结构形式。因为在这种归纳之外,已然存在了一种以阴阳为本质属性的宇宙论的预设。(详见本文第三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说八卦是人关于宇宙整体性的理性预设“形式”,这一“形式”与经验的认识“内容”相结合,一起构成了《易传》的认识框架。正因为如此,在《易传》的知识体系中,八卦既不是内在于人而为主体所固有的一套先天符号系统,又不是纯粹的经验事实而与主体无关。八卦有主观性,因为它是人借助于符号而设定的;但它又有客观性,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正因为它的这种特点,所以它能联结主客二体而能“通神明”、“类万物”。从认识论上来说,八卦阴阳结构也许主要不是一种本体论的存在,而是基于人的理性对宇宙统一性的认识需要而形成的统一性概念或理念,它的结构形式的认识功能在于为具体的经验认识和归纳提供更高远的“通类性”,从而使关于诸种事物的知识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成为可能,而知识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恰恰是科学理论的根本标志。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易传》所理解的八卦,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可供选择的科学理论的认识论图景。三八卦可以联结主客二体,并不意味着透过八卦必然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那么,透过八卦获取知识的保证系统又是如何建立的呢?揆诸《易传》,有三个层面值得注意:首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八卦符号系统预设了宇宙的整体性。透过八卦来认识世界,是一种透过整体而“仰观俯察”宇宙万物的认识活动。换句话说,此种“仰观俯察”有一个整体性的宇宙论的背景,当然又以获得宇宙的整体性为其目标。例如八卦虽然只有八个: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但却“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传上》),自然、社会、人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能囊括于其中了。以《说卦传》对乾卦卦象的记载为例:乾,西北之卦也。乾,健也。乾为马。乾为首。乾天也,故称乎父。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以图示之:以上仅就《说卦传》所载乾卦之象示之。实际上就逻辑的层面来说,宇宙之中凡属于“乾”类属性的事物都可以用乾卦来象征。《易传》把宇宙万物分成八类,象征这八类事物的八卦也就代表了整体的宇宙,因而也表现了宇宙的整体性。八卦中的任何一卦,则象征了该类事物的全部,因而也彰显了该类事物的总体特征。这就是“曲成万物而不遗”,也可以说是万物尽在八卦中。既然如此,对万物的认识自然也就可以透过八卦而实现。这种认知的方式,其特点是透过宇宙的整体性或八卦所分别代表的整体的类属性而推出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这种从整体到部分,从类属性到具体事物的认识方法,具有演绎的特征,因而也就确保了透过八卦中介获得知识的可靠性。其次,八卦具有彰显宇宙万物的动态变易性的功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动态、变易、生生的生活世界的认可;一是赋予八卦(以及由八卦构成的六十四卦)演绎动态、变易、生生的生活世界的理解空间。这里的第一点,实际上是整体观的延伸。八卦之象所“像”之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逻辑上的全,动态、变易、生生并不在此之外,或曰就是此一整体之本身。在这一点上,八卦表现出了即现象即本体的特征。这里的第二点是指八卦之间,以及各卦的自身结构之中就包含着理解动态、变易、生生的机制: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系辞传下》)“阳卦”,指震、坎、艮三卦;“阴卦”,指巽、离、兑三卦。阳卦均为一阳二阴之卦,阴多阳少,所以说“阳卦多阴”。阴卦均为二阳一阴之卦,阳多阴少,所以说“阴卦多阳”。阳卦有一阳,所以谓之“奇”;阴卦有二阳,所以谓之“耦”。阳卦、阴卦何以会有这样的特征?这与六卦的形成即乾坤相索有关: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传》)“索”,《周易正义》引王肃曰:“求也。以乾坤为父母而求其子也。”(李学勤主编,第330页)乾天坤地,乾父坤母,都是就阴阳而言的。大意是说阴阳相求相交,而生震、坎、艮、巽、离、兑六卦。这实际上也是在说,八卦源于阴阳的交感,所以每一卦都含阴含阳,又都能表现阴阳。圣人也因此能够透过八卦来认知、理解、把握这个动态变易、生生不息的宇宙。这种对动态、变易、生生的生活世界的认可,使透过八卦所建立的知识系统具有了极大的开放性,这也就确保了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的创新性。第三,八卦具有统一时、空、人的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用“关系”或“贯通”二词来概括,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卦与爻之间的关系;二是爻与爻之间的关系;三是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四是卦爻与人之间的关系。卦与爻之间的关系是时与位的关系,亦即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爻与爻之间的关系是位与位的关系,亦即时间中的空间与空间的关系;卦与卦的关系是时与时的关系;卦爻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时空之和谐统一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以上四种关系,归纳为一点就是时、空、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说卦传》云: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在这段材料中,八卦既象征方位,又象征时令。如震象征东方,于时令为春分,是万物初萌的时节。巽象征东南,于时令为立夏,是万物生长齐整的时节……等等。可见八卦不但具有空间(方位)的属性,同时具有时间(过程)的属性,人的活动则正是根据八卦的这种时空属性而展开。在八卦和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形成的六画卦的符号系统中,时、空之间的关系就是时和位的关系,时、空、人(实际上就是天地人,笔者有专文论述)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如何在大化之流中把握具体(位置)变化而适时(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透过八卦的中介来获取知识时,总会立足于时、空、人(天地人)这个大背景,也总是以贯通时、空、人(天地人)为所知所识之目的。这样的认识活动限制了知识的独立发展,却也避免了知识的自我膨胀。正是由于《易传》对八卦的这种整体的、变化的、关系的或贯通的理解,大大地丰富了八卦所蕴含的解释空间。而丰富的解释空间又与八卦的符号系统所内在具有的“两极性”(一极是超越性,一极是规定性)相得益彰,而使之发挥着“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功能。这里所谓的“两极性”是指八卦作为一种符号,一方面具有抽象性,因而能统帅一类事物,如乾可以象征所有具有乾之属性的事物,坤可以象征所有具有坤之属性的事物(参见《说卦传》);另一方面八卦作为一种符号又具有规定性,这种规定性,除了规定该类象征的属性外,还规定该类象征中的具体事物及其特征。如乾,作为乾类事物的象征,既可以象征一切具有刚健特性的事物,如天、圜、君、父、玉、金、寒、冰、大赤、良马、瘠马、驳马、木果……等等;而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又只象征一个具体的具有刚健特性的事物,或为天、或为圜、或为君、或为父等等。这种超越性与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为八卦在先验与经验中的转换提供了保证。正由于此,它才可以既“通神明之德”,又“类万物之情”。总之,在《易传》看来,八卦来自于经验——“观”,却又具有先验的特征——“通”与“类”。它既不是纯主体性的,又不是纯客体性的;同时,它既是主体性的,又是客体性的,是基于主体并客体而又主客互涵的主客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一经验的先验化,即由“观”而“通”而“类”,也是经验经由主体的“感而遂通”而完成的整体化的本体化。从知识论的角度说,这一经验的先验化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并进而避免认识上的怀疑主义的滋生。同时,整体化的本体化,也使透过八卦而知的认知活动由知识进于价值、由理论进于实践,把知识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贯通了起来。这一内容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论述范围,当另文撰述。(信息来源:东亚易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很赞哦!(10)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站长推荐